二维半导体C₃N研究获突破:理论计算揭示其真实带隙远超实验值

层间堆叠决定“金属”还是“半导体”

我们构建四种双层与块体模型,揭示层间耦合对电子结构的巨大影响:

  • 双层C_{3}N的带隙随堆叠方式在0.87–1.35 eV之间可调;
  • 块体C_{3}N因堆叠无序可能呈现金属性或窄带隙半导体(~0.6 eV)共存。

能量几乎简并的不同堆叠相,可能在同一块样品里同时出现,这给单相半导体制备带来挑战,也为多态电子器件设计打开新思路。


计算挑战催生加速算法

针对二维材料GW计算收敛极慢的世界级难题,我们发展了一套“子空间采样+解析积分”新方法,将所需k点网格从传统的24×24×1锐减至6×6×1,计算提速一个数量级却仍保持0.02 eV精度。该算法已集成于BerkeleyGW软件包,为大规模二维材料高通量能带预测奠定工具基础


实验-理论差距呼唤新一轮测量

论文指出,先前量子点实验测得的0.39 eV极可能受衬底屏蔽或多层效应干扰,并不对应本征单层C₃N。作者呼吁国际同行采用悬浮样品或惰性衬底开展扫描隧道谱、光电子谱等原位测量,以验证1.5 eV准粒子带隙并进一步探索C_{3}N在纳米级晶体管、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潜力。

Yabei Wu1, Weiyi Xia1, Weiwei Gao, Fanhao Jia, Peihong Zhang*, and Wei Ren*
Quasiparticl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honeycomb C3N: from monolayer to bulk [pdf version]
2D Materials, 6, 015018 (2018)